10月15日,在建廠65周年創新發展大會上,中信重工面向參會的108家戰略合作伙伴、大客戶、金融及媒體界代表,正式發布 “十四五”規劃:堅守先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定位,以踐行國家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使命,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 “內涵式增長+外延式發展”雙輪驅動,持續強化國之重器地位,持續強化硬科技實力,持續深化對外合作,努力實現黨建和經濟兩個高質量發展,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先進裝備制造企業。
中信重工 “十四五”規劃的體系框架為: “1+4+5”。 “1”即一個總規劃 (綱要); “4”即礦山及重型裝備、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裝備、特種材料四大產業板塊發展規劃; “5”即黨建、科技創新、人力資源、信息化智能化、投融資五個專項規劃。
中信重工 “十四五”規劃要達到的經濟指標是: “十四五”末,依托公司自身現有產業和資源內涵式增長,規劃實現營業收入120億元、利潤總額5億元,較 “十三五”末翻一番;以 “整合、協同、拓展”為抓手,發揮中信集團和公司品牌、技術、管理效應和上市公司資本平臺,謀求外延式發展,力爭 “十四五”末全面打造世界一流先進裝備制造企業。
“十四五”期間,爭取國家級重大專項10~15項 (正在實施5項),突破 “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20項以上 (正在實施替代進口項目14項)。國家級獎項10項以上,省部級獎項30項以上,申報國際標準立項1~2項,申報國行標立項15~20項,授權專利不少于500項,其中發明專利200項;新技術、新產品累計支持公司訂貨300億元以上。重點培育3~5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特種機器人、儲變電、工業CT、特種電容器、井下高精度傳感器等領域形成一批高精尖特重大新成果。將礦物處理裝備、高端大型鑄鍛件和特種機器人打造成為業內標桿和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
“十四五”規劃將充分體現企業新變化、實踐新要求、發展新期待,重點達成“五方面成果”。一是價值體現。在彰顯國之重器擔當上有新作為,公司硬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 “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環節實現新突破,為國家多做貢獻。二是產業格局。持續踐行 “核心制造+綜合服務”商業模式,構建形成 “離散型制造+連續化生產” “制造業+服務業”并存的產業格局。三是智能制造。搶抓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機遇,在離散型制造業率先實現數字化設計、數字化制造,爭做產業數字化標桿。四是文化興企。大力傳承弘揚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品質,大力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大力倡建和傳承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以特色黨建文化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五是質量效益。規模效益大幅增長,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陳述明 通訊員 張娜娜)
轉自:中國工業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